安徽经济真菌
- 长剌马勃(长剌灰包 Lycoperdon echinatum Pers.: Pers. )
幼嫩时可食用。老后药用。
- 粒皮马勃( Lycoperdon asperum (Lev.) de Toni )
药用止血。
分类:马勃菌目 > 马勃菌科 > 马勃属 >
分布:河北 吉林 内蒙古 新疆 云南 甘肃 陕西 青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四川 贵州 西藏 - 袋形地星( Geastrum saccatun (Fr.) Fisch. )
可药用。
- 佛手菌(爪哇尾花菌 Anthurus javanicus (Penz.) Cunn. Pseudocolus schellenbergiae (Sumst.) Jognso)
有记载无毒可食。此菌往往因色彩艳丽、形状佛手状而十分特殊。又因孢体具臭气味而误认为有毒。
- 五棱散尾鬼笔(五棱鬼笔、棱柱散尾菌 Lysurus mokusin (L. : Pers.) Fr. )
此菌顶部孢体粘液腥臭,常常吸引苍蝇等昆虫,加之形态特殊,多认为有毒。有记载可食用或药用。
分类:鬼笔目 > 笼头菌科 > 散尾鬼笔属 >
分布:河北 河南 江苏 四川 浙江 云南 福建 湖南 湖北 安徽 贵州 西藏 - 黄裙竹荪(黄网竹荪、仙人伞 Dictyophora multicolor Bork. et Br. )
此种多认为有毒,不宜采食, 可供药用。 将子实体浸泡于浓度为70%的酒精中,作为外涂药用,治疗脚气病。
- 白鬼笔( Phallus impudicus L. : Pers. )
可食用,但需把菌盖和菌托去掉后方可。可煎汁作为食品短期的防腐剂。可药用,治风湿症, 有活血祛痛作用。其发酵产物用紫外线照射解毒后,加若干金属盐治疗癌症,使患者获得主观症状的改善。
- 玉米黑粉菌(玉蜀黍黑粉菌 Ustilago maydis (DC.) Corda )
此菌分布极广泛,是玉米的主要的病害之一。幼嫩时可以食用,也有生食,有甜味,炒食另有风味。经常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和胃肠道溃疡,并能助消化和通便。在培养液中含有谷氨酸、赖氨酸、丙氨酸、精氨酸、蛋氨酸、苏氨酸、组氨酸等16种氨基酸。此菌可加工药用,将新鲜的孢子堆摘下或将老熟后的收集(孢子粉)炼蜜丸,备用。其性寒、味甘,利肝脏益肝胃和解毒作用。又治神精衰弱,小儿疳积。该菌还产生黑粉菌酸 ,作香料工业中合成麝香类的原料。其菌液对小白鼠肉瘤有抑制作用。另生产一种异生长素,吲哚乙酸,能刺激高等植物生长。
分类:黑粉菌目 > 黑粉菌科 > 黑粉菌属 >
分布:河北 山西 黑龙江 辽宁 吉林 内蒙古 安徽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河南 广东 宁夏目前我国玉米产区均有分布 - 茭白黑粉菌(茭白、菰黑粉菌、菰菌 Ustilago esculenta Henn. Yenia esculenta (P. Henn.) Liou)
此菌及其寄主膨大部分通称茭白,是一种菜蔬,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。茭白可药用,能去烦热,除目赤、解酒毒、利二便。有记载常食茭白可以防癌。另外,此菌可形成异生长素即吲哚乙酸(IAA)能刺激高等植物生长,使其寄生部位膨大。日本除作为药用或食用外,还作染粘和化妆品等。
分类:黑粉菌目 > 黑粉菌科 > 黑粉菌属 >
分布:河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台湾 香港 河南 湖南 湖北 海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云南 黑龙江 - 麦散黑粉菌(麦奴、裸黑粉菌 Ustilago nuda (Jens.) Rostr. )
可药用。其性温、味淡,具发汗、止痛作用。利用收集的孢子堆制成麦奴丸,用于治疗伤寒、气温病和头痛、无汗、热极、烦闷、口噤,又可治疗妇女血崩等症。另外,小麦等寄生此种黑粉菌后使穗头变成黑粉,造成减产。
分类:黑粉菌目 > 黑粉菌科 > 黑粉菌属 >
分布:河北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山西 内蒙古 山东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台湾 河南 湖南 湖北 广东 广西 陕西 宁夏 甘肃 青海 新疆 西藏 四川 贵州 云南 海南 - 桂花耳(桂花菌(云南) Guepinia spathularia (Schw.) Fr. )
可食用。此种子实体虽小,但色彩鲜,便于认识。该种属含类胡萝卜素等。往往生长在食用菌段木上,被视为“杂菌”。
分类:花耳目 > 花耳科 > 桂花耳属 >
分布:吉林 河北 山西 福建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南 广东 香港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甘肃 - 黄花耳(胶脑菌 Dacryomyces aurantius (Schw.) Farl. )
可食用。该菌在云南作为滋补品,与冰糖共煮食味较美。含有胡罗卜素。有时繁殖生长在木耳段木上,被视为“杂菌”。
- 黑胶耳(黑耳 Exidia glandulosa (Bull.) Fr. )
记载有毒, 外形往往与幼小的木耳近似,在野外采食时容易混淆。在湖南曾发生过中毒。在木耳或香菇段木栽培中往往出现而被视为“杂菌”。
分类:银耳目 > 胶耳科 > 胶耳属 >
分布:河北 山西 宁夏 甘肃 青海 安徽 江苏 浙江 广西 辽宁 陕西 湖南 湖北 西藏 - 银耳(白木耳、银耳子 Tremella fuciformis Berk. )
可食用和药用。传统认为“补肾、润肺、生津、止咳”之功效。主治肺热咳嗽、肺燥干咳、久咳喉痒,咳痰带血或痰中血丝或久咳络伤胁痛,肺痈、妇人月经不调,肺热胃炎,大便秘结,大便下血”。 银耳是一种重要的保健食品。含有17种氨基酸及酸性异多糖,有机磷 ,有机铁等化合物。对人体十分有益。特别是由α-甘露聚糖为主链,以β(1,2)L-木糖,β(1,2)葡萄糖醛酸和少量的岩藻糖为侧链构成的酸性异多糖(acidic heterglucan),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,扶正固本,提高机体的原子能辐射的防护能力。银耳多糖浆冶疗慢性支气管炎和治疗慢性原发性心脏病。多糖类物质对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。
分类:银耳目 > 银耳科 > 银耳属 >
分布:浙江 福建 江苏 江西 安徽 台湾 湖北 海南 湖南 广东 香港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贵州 内蒙古 西藏 - 叶状银耳( Tremella frondosa Fr. )
可供食用。有时生长在栽培香菇的段木上,被视为“杂菌”。
- 茶色银耳(血耳、茶银耳 Tremella foliacea Pers. : Fr. )
可食用。含有16种氨基酸,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。其外形、颜色往往似木耳。药用可治妇科病。此菌有时在香菇、木耳裁培段木上,被视为“杂菌”。
分类:银耳目 > 银耳科,银耳属 >
分布:吉林 河北 广东 广西 海南 青海 四川 云南 安徽 湖南 江苏 陕西 贵州 西藏 - 褐血耳(药耳 Tremella fimbriata Pers.: Fr. )
是华中地区的一种食用和药用菌。在湖北襄樊、郧阳民间用作治疗妇科疾病的良药,认为药效比银耳更佳。可用银耳的栽培方法分离菌和段木栽培。血耳的“耳友”菌菌丝为白乳色,老时变为浅褐色。另外,血耳常常出现在栽培香菇的段木上,竞争养分,被视为“杂菌”。
- 褐毡木耳(皱极木耳、蛤蚧菌(广西龙州) Auricularia rugosisima (Lev.) Nres. )
可食用。此种菌外形特征极似革菌。
分类:木耳目 > 木耳科 > 木耳属 >
分布:吉林 内蒙古 河北 河南 山西 江西 广东 广西 福建 海南 甘肃 安徽 江苏 湖南 四川 贵州 - 毛木耳( Auricularia polytricha (Mont.) Sacc. )
可食用,质地硬脆,别有风味,目前我国已广泛栽培。可药用,其功效与木耳近似(可参看木耳)。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90%,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80%,尤以毛含多糖丰富,多食用毛木耳有益于防癌抗癌。此种往往出现在香菇段木上,影响产量,作为一种有害的“杂菌”。
分类:木耳目 > 木耳科 > 木耳属 >
分布:河北 山西 内蒙古 黑龙江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台湾 河南 广西 广东 香港 陕西 甘肃 青海 四川 贵州 云南 海南 - 毛木层孔菌(亚针层孔菌 Phellinus setulosus (Lloyd) Imaz. Fomes setulosus Lloyd)
属木腐菌,引起木材腐朽。据报道,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70%,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6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