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伞菌目经济真菌
- 暗鳞白鬼伞(暗鳞环柄菇 Leucocoprinus bresadolae (Schulz.) S. Wasser Lepiota bresadolae Schulz.)
在云南有认为可食用。但要注意。
- 纯黄白鬼伞(黄环柄菇 Leucocoprinus birnbaumii(Corda) Sing. Leucocoprinus luteus (Godfrin) Locq.Lepiota lutea Godfrin.)
据记载有毒,不能采食。此菌表面具有鲜亮的柠檬黄色色彩,便于识别。
- 近肉红环柄菇( Lepiota subincarnata J. Lange Lepiota fourquignonii Quél.)
可能有毒。
- 褐顶环柄菇(褐盖环柄菇 Lepiota promineus (Fr.) Sacc. )
可食用。
- 褐鳞环柄菇(褐鳞小伞 Lepiota helveola Bres. )
子实体虽小,但毒性很强,含有毒肽及毒伞肽类毒素。曾在上海、天津、河北等地区发生中毒事例。发病初期多为急性胃肠炎,而后期出现烦燥不安、昏迷、抽风、巩膜黄染、皮下出血、肝脏肿大等,抢救不及时则休克而死亡,必须在中毒早期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。
- 红顶环柄菇(棉花菌(四川) Lepiota gracilenta (Krombh.) Quél. )
可食用。
- 细环柄菇(盾形环柄菇 Lepiota clypeolaria (Bull : Fr.) Kummer )
此种有的记载可食,但有人认为有毒,不能轻意采集食用。
- 银丝草菇(银丝菇 Volvariella bombycina (Schaeff. : Fr.) Sing. Volvaria bombycina (Schaeff. : Fr.) Kummer)
可食用,可人工栽培,但味道一般。
- 狮黄光柄菇( Pluteus leoninus (Schaeff. : Fr.) Kumm. )
在日本记载可食用。
- 印花鹅膏菌(麻母鸡(四川)、印花伞 Amanita sp. )
可食用。此种与隐花青鹅膏菌(草鸡[土+从])相似,但隐花青褐伞菌盖无明显的花斑,边缘无条纹,且常有附属内菌幕残片。孢子较小。采食时要注意同剧毒的毒鹅膏菌相区别。此菌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。
- 白毒鹅膏菌(白毒伞、白帽菌(四川)、白罗伞(云南)、白鹅膏、春生鹅膏 Amanita verna (Bull. : Fr.) Pers. ex Vitt. )
此菌极毒。我国中毒较多。毒素为毒肽(phallotoxins) 和毒伞肽(amatixins)。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,死亡率很高。是毒菌中毒防治重点。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。
分类:伞菌目 > 鹅膏菌科 > 鹅膏菌属 >
分布:白毒分布较广河北 吉林 江苏 福建 安徽 陕西 甘肃 湖南 湖北 山西 广东 广西 四川 云南 西藏 - 暗灰鹅膏菌(黑褶边托柄菇 Amanita vaginata (Bull. : Fr.) Vitt. var. punctata (Cleland et Cheel) Gilb.)
可能有毒。此种一般属于树木的外生菌根菌。
- 灰鹅膏菌(灰托柄菇、灰托鹅膏、松柏菌、大水菌(广西)、伞把菇(贵州) Amanita vaginata (Bull. : Fr.) Vitt. )
一般认为可食,但在广西某些地区曾有数次中毒。一般发病较快,有头昏、胸闷。有的中毒严重,其毒素不明,采食时需加注意。此菌可与云杉、落叶松、冷杉、铁杉、高山松、马尾松、云南松、赤松、黄松、桦、鹅耳栎、山毛榉、青杠栎、高山栎、榛、杨、柳等形成外生菌根。
分类:伞菌目 > 鹅膏菌科 > 鹅膏菌属 >
分布:黑龙江 吉林 河北 江苏 浙江 台湾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海南 辽宁 四川 云南 贵州 西藏 甘肃 山西 青海 陕西 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- 松果鹅膏菌(松树菌(广西)、癞肚子菌(四川)、牛粪菌(云南)、松果伞 Amanita stribiliformis (Vitt.) Quél. )
此菌具有浓的硫磺气味,广西地区有人采食,但在福建等地有中毒发生。含有腊子树酸、麦西母、麦斯卡松等毒素。另外可使苍蝇中毒致死。此菌与马尾松、栎等树木形成外生菌根。
- 角鳞白鹅膏菌(高脚排(福建)、角鳞白伞 Amanita solitaria (Bull. : Fr.) Karst. )
此种在四川曾有人采食,但也有中毒发生。含毒蝇碱和豹斑毒伞素。中毒后发生恶心、呕吐、出汗、发烧或肝大、少尿,甚至数天内无尿或出现脸部及下肢浮肿等症状。此种喜生于碱性土壤上并与有关树木形成外生菌根,据报道有云杉、鹅耳枥、栎等树木。
- 角鳞灰鹅膏菌(油麻菌(广西)、黑芝麻菌、麻子菌(四川)、麻子菇(福建) Amanita spissacea Imai )
在广西、四川等地区有人采食,但往往引起中毒而产生恶心、头晕、腿脚疼痛、神志不清及昏睡不醒,在广西曾有人中毒后,昏睡三天后方醒,期间幻觉到一种“怪人”时而变得高大,时而变得矮小。此种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,可与松、栎等形成外生菌根。
- 块鳞灰毒鹅膏菌(麻母鸡(贵州)、块鳞灰鹅膏 Amanita spissa (Fr.) Quél. )
此种有毒甚至记载极毒,但毒素不明。外形特征与角鳞灰鹅膏菌很相似。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,与马尾松、云南松及某些栎等树木形成外生菌根菌。
- 红托鹅膏菌(朱红盖伞 Amanita rubrovolvata Imai )
在云南有群众反映有毒。在日本怀疑有毒。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。
- 毒鹅膏菌(绿帽菌、鬼笔鹅膏、蒜叶菌、高把菌、毒伞 Amanita phalloides (Vaill. : Fr.) Secr. )
此菌极毒,含有毒肽(phallotoxins)和毒伞肽(amatoxins)两大类毒素。中毒后潜伏期长达24小时左右。发病初期以胃肠道病症。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此后一、两天似乎病愈,实际上毒素进一步损害肝、肾、心脏、肺、大脑中枢神经系统。这时患者以为病愈,也可以活动。但接着病情很快恶化,出现呼吸困难,烦燥不安,谵语、面肌抽搐、小腿肌肉痉挛。病情进一步加重,出现肝、肾细胞损害,黄胆,急性肝炎,肝肿大及肝萎缩,最后昏迷。死亡率高达50%以上,甚至100%。对此毒菌中毒必须及时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。云南民间利用毒伞的浸煮液杀红蜘蛛。另外据记载幼小菌体毒性更大。毒鹅膏菌子实体的提取液对大白鼠吉田肉瘤有抑制作用和免疫活性。此种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,与松、云杉、栎、山毛榉、栗等形成菌根。
分类:担子菌纲 > 伞菌目 > 鹅膏菌科 > 鹅膏菌属 >
分布:江苏 江西 湖北 安徽 福建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- 豹斑毒鹅膏菌(豹斑毒伞、满天星(四川)、白籽麻菌(四川、广西)、斑毒伞 Amanita pantherina (DC. : Fr.) Schrmm. )
含有毒蝇鹅膏菌相似的毒素及豹斑毒伞素等毒素。食后半小时至6小时之间发病。主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,呕吐、腹泻、大量出汗、流泪、流涎、瞳孔缩小、感光消失、脉搏减慢、呼吸障碍、体温下降,四肢发冷等。中毒严重时出现幻视、谵语、抽搐,昏迷,甚至有肝损害和出血等。一般很少死亡。及时用阿托品疗效较好。另外可利用来毒杀苍蝇等昆虫,用于农林业生物防治。此菌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,与云杉、雪松、冷杉、黄杉、栗、栎、鹅耳枥、椴等树木形成菌根。
分类:伞菌目 > 鹅膏菌科 > 鹅膏菌属 >
分布:黑龙江 吉林 河北 河南 安徽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云南 贵州 西藏 青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