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西菌目经济真菌
- 小假鬼伞(Coprinus disseminatus(Pers. : Fr.) S. F. Gray Pseudocoprinus disseminatus(Pers. : Fr.) Kuhner. )
有记载可食用,但无食用价值。偶尔见于香菇的木段上。
分类:伞菌目 > 鬼伞科 > 假鬼伞属 >
分布:台湾 香港 福建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西藏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- 粪鬼伞(粪生鬼伞 Coprinus sterqulinus Fr. )
幼嫩时可食用,成熟后菌盖自溶成墨汁状。可药用,能益肠胃,化痰理气、解毒、消肿。经常食用,有助消化和治疗痔疮。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均为80%。
- 白绒鬼伞(绒鬼伞 Coprinus lagopus Fr. )
含抗癌活性物质,对小鼠肉瘤180 和艾氏癌抑制率分别为100%和90%。此菌可应用于生物遗传、教学研究材料。
- 雀斑蘑菇(雀斑菇、小蘑菇 Agaricus micromegethus Peck. )
可食用。
- 夏生蘑菇(鹧鸪菌(广西) Agaricus aestivalis (Moeller) Pilat. )
可食用。菌肉细嫩,味鲜美,在广西群众传统采食。
- 褐顶环柄菇(褐盖环柄菇 Lepiota promineus (Fr.) Sacc. )
可食用。
- 草菇(稻草菇、兰花菇、秆菇、麻菇(湖南) Vlovariella volvacea (Bull. : Fr.) Sing. Volvaria volvacea (Bull. : Fr.) Kumm.)
草菇肉脆嫩,味鲜美,是著名的栽培食用菌之一。我国栽培草菇历史悠久,系传统的商品而畅销于国内外市场。据报道草菇含有多种氨基酸,以及磷、钙、铁、钠、钾等多种矿盐。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维生素C、B1、B2及PP。氨基酸多达17种,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。有药用价值,其性寒、味甘,能消食去热,增进身体健康。
- 矮小草菇(小苞脚菇 Volvariella pusilla (Pers. : Fr.) Sing. Volvariella parvula (Weinm.) Speg.Volvaria Parvula (Weinm.) Kummer)
可食用,因子实体小,食用意义不大。
- 银丝草菇(银丝菇 Volvariella bombycina (Schaeff. : Fr.) Sing. Volvaria bombycina (Schaeff. : Fr.) Kummer)
可食用,可人工栽培,但味道一般。
- 刻鳞鹅膏菌( Amanita sculpta Corner & Bas )
属于树木的外生菌根菌,食毒不明。此种标本作者于1974年首次采集与福建三明,并绘了彩图,以具有大型鳞片为重要特征。
- 白毒鹅膏菌(白毒伞、白帽菌(四川)、白罗伞(云南)、白鹅膏、春生鹅膏 Amanita verna (Bull. : Fr.) Pers. ex Vitt. )
此菌极毒。我国中毒较多。毒素为毒肽(phallotoxins) 和毒伞肽(amatixins)。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,死亡率很高。是毒菌中毒防治重点。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。
分类:伞菌目 > 鹅膏菌科 > 鹅膏菌属 >
分布:白毒分布较广河北 吉林 江苏 福建 安徽 陕西 甘肃 湖南 湖北 山西 广东 广西 四川 云南 西藏 - 暗灰鹅膏菌(黑褶边托柄菇 Amanita vaginata (Bull. : Fr.) Vitt. var. punctata (Cleland et Cheel) Gilb.)
可能有毒。此种一般属于树木的外生菌根菌。
- 灰鹅膏菌(灰托柄菇、灰托鹅膏、松柏菌、大水菌(广西)、伞把菇(贵州) Amanita vaginata (Bull. : Fr.) Vitt. )
一般认为可食,但在广西某些地区曾有数次中毒。一般发病较快,有头昏、胸闷。有的中毒严重,其毒素不明,采食时需加注意。此菌可与云杉、落叶松、冷杉、铁杉、高山松、马尾松、云南松、赤松、黄松、桦、鹅耳栎、山毛榉、青杠栎、高山栎、榛、杨、柳等形成外生菌根。
分类:伞菌目 > 鹅膏菌科 > 鹅膏菌属 >
分布:黑龙江 吉林 河北 江苏 浙江 台湾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海南 辽宁 四川 云南 贵州 西藏 甘肃 山西 青海 陕西 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- 褐黄鹅膏菌( Amanita umbrinolutea Secr. Amanitopsis umbrinolutea (Secr.) Gilb.)
记载可以食用。与树木形成外生菌根。
- 松果鹅膏菌(松树菌(广西)、癞肚子菌(四川)、牛粪菌(云南)、松果伞 Amanita stribiliformis (Vitt.) Quél. )
此菌具有浓的硫磺气味,广西地区有人采食,但在福建等地有中毒发生。含有腊子树酸、麦西母、麦斯卡松等毒素。另外可使苍蝇中毒致死。此菌与马尾松、栎等树木形成外生菌根。
- 角鳞白鹅膏菌(高脚排(福建)、角鳞白伞 Amanita solitaria (Bull. : Fr.) Karst. )
此种在四川曾有人采食,但也有中毒发生。含毒蝇碱和豹斑毒伞素。中毒后发生恶心、呕吐、出汗、发烧或肝大、少尿,甚至数天内无尿或出现脸部及下肢浮肿等症状。此种喜生于碱性土壤上并与有关树木形成外生菌根,据报道有云杉、鹅耳枥、栎等树木。
- 角鳞灰鹅膏菌(油麻菌(广西)、黑芝麻菌、麻子菌(四川)、麻子菇(福建) Amanita spissacea Imai )
在广西、四川等地区有人采食,但往往引起中毒而产生恶心、头晕、腿脚疼痛、神志不清及昏睡不醒,在广西曾有人中毒后,昏睡三天后方醒,期间幻觉到一种“怪人”时而变得高大,时而变得矮小。此种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,可与松、栎等形成外生菌根。
- 块鳞灰毒鹅膏菌(麻母鸡(贵州)、块鳞灰鹅膏 Amanita spissa (Fr.) Quél. )
此种有毒甚至记载极毒,但毒素不明。外形特征与角鳞灰鹅膏菌很相似。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,与马尾松、云南松及某些栎等树木形成外生菌根菌。
- 土红鹅膏菌(土红粉盖伞 Amanita rufoferruginea Hongo )
无人采食,有认为具毒。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。
- 赭盖鹅膏菌(赭盖伞 Amamita rubescens (Pers. : Fr.) Gray )
此种一般可食,但也有报道含溶血物质,加热可以破坏,故不能生食。外形与豹斑毒鹅膏菌较相似,但后者菌盖具白色颗粒状鳞片,菌肉白色,受伤后不变色,菌托呈环带状。菌环往往生菌柄中下部,采食时要注意区分。此菌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,可与松、云杉、高山栎、山毛榉、榛等树木形成菌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