棕丝膜菌 Cortinarius cotoneus Fr.
中文学名 | 棕丝膜菌 |
---|---|
拉丁学名 | Cortinarius cotoneus Fr. |
中文别名 | |
同物异名 | |
分类地位 | 伞菌目 > 丝膜菌科 > 丝膜菌属 > |
形态特征 | 子实体较小或中等大。菌盖扁半球形至平展,中部凸起,直径4-8cm,黄褐色,具鳞片,边缘残存黄色菌膜。菌肉稍厚,白色,不伤变,味微苦,无明显气味。菌褶紫肉色,稀,弯生,不等长,边缘波状。菌柄圆柱状,长6-8cm,粗0.8-1cm,纤维质,白色或带污黄色,被绒毛,基部膨大,内部实心。菌环膜质,生柄之上部,易脱落。孢子印锈褐色。孢子近卵圆形,黄褐色,具小瘤,6.5-10μm×5-6.3μm。褶缘囊体棒状,带黄色,50-58μm×6-8μm。 |
图 例 | ![]() 图 486 棕丝膜菌 : 1. 子实体, 2. 孢子 |
生态习性 | 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,近丛生。 |
分布地区 | 云南 西藏 广东 |
经济用途 | 可食用。为树木的外生菌根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