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黄 Shiraia bambusicola P. Henn. 竹花、竹茧、赤团子
中文学名 | 竹黄 |
---|---|
拉丁学名 | Shiraia bambusicola P. Henn. |
中文别名 | 竹花、竹茧、赤团子 |
同物异名 | |
分类地位 | 肉座菌目 > 肉座菌科 > 竹黄属 > |
形态特征 | 子座形状不规则,多呈瘤状,长1-4.5cm宽,1-2.5cm初期表面较平滑,色淡,后期粉红色,可龟裂,内部粉红色肉质,后变为木栓质。子囊壳近球形,埋生于子座内,直径480-580μm。子囊长,圆柱形,含有6个单行排列的孢子,280-340μm×22-35μm,侧丝呈线形。孢子长方椭圆形至近纺锤形,两端稍尖,具纵横隔膜,无色透明或近无色,堆集一起时柿黄色,42-92μm×13-35μm。 |
图 例 | ![]() 图 1242 竹黄 : 1. 子座, 2. 孢子, 3. 子囊 |
生态习性 | 春夏季生于刺竹属(Bambusa)及刚竹属(phyllostachys)竹子的枝秆上。 |
分布地区 | 浙江 江苏 安徽 江西 福建 湖北 湖南 四川 云南 贵州 |
经济用途 | 药用治虚寒胃疼、风湿性关节炎、坐骨神经痛、跌打损伤、筋骨酸痛、四肢麻木、腹背劳损、贫血头痛、寒火牙痛、咳嗽多痰型气管炎、小儿百日咳等。是南方民间常用药物。子实体有效成分为醇溶性多糖,可提高小鼠巨细胞吞噬功能。此外,用酒浸制的此菌药渣捣烂,涂擦患处至皮肤发热为度,治体表局部疼痛及风寒疼痛。 |